close

崇德街天堂路(2015/08/05)

台北市信義區如要往木柵方向,開車最近的路線,你可以選擇信義快速道路,穿越象山隧道至木柵,但是如果要單車通行,享受漫遊健身同時也有登高越領賞景的樂趣,有一條單車捷徑路可以嘗試,騎行崇德街到福德坑下坡到木柵動物園,不過這條路線要經過極樂與富德公墓;往生休息上天堂的地方,如果你不忌諱的話!8/5日夏日午後陣雨前的陰暗天氣,似雨不雨,陰天騎來不熱,不會有大太陽下的酷熱,出發走走吧!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11-2  

 

崇德街gps.jpg

騎行路線示意圖如上。

線上地圖請複製如下網址貼上Google Map網址列搜尋:

https://www.google.com.tw/maps/@25.0112124,121.56272,13z/data=!3m1!4b1!4m2!6m1!1szEfCetu2MRno.k_Hc6hXuurv8?hl=zh-TW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01.JPG崇德街與信安街路口,循福德坑南港方向前行,靜謐的小巷,然清明時節掃墓人潮摩肩接踵,熙來攘往,好不熱鬧。別小看這狹窄的崇德街,清朝道光年間就有深坑地區的茶農挑著茶,由木柵翻山越嶺往艋舺裝船外銷,這段山路稱做「茶路」。後來叫做「六張犁路」,於民國67年更名崇德街,因山區為示範公墓,寓意「崇敬先人德行」。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02.JPG

緩坡上行,並不吃力,文章標題"天堂路"不是意味著艱辛折磨如海軍蛙人的天堂路,車友請勿誤會,上騎路旁左側多有掃墓的石階小徑,被譽稱台灣新文化運動之父的蔣渭水先生也長眠在此,宜蘭縣政府將於2015年10月17日於安葬於台北市84年後,將遷葬回宜蘭故鄉,遷葬日期即是蔣渭水創辦「台灣文化協會」94周年日、10月17日當天,宜蘭縣政府最近在櫻花陵園打造「渭水之丘」,讓一代民主先賢榮耀落葉返鄉。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03.JPG

水泥石階,斑駁傾頹的紅磚牆,一切猶如過往雲煙供人憑弔。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05.JPG回教墓區,白崇喜將軍葬於此地。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06.JPG前方極樂公墓靈骨塔,這個與台北市政府有產權爭議的殯斌葬業者,靠著承攬過去土葬業務賺了不少錢,移民到美國與中國大陸享受富貴。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07.JPG

路旁也是官宦人家的回教陵墓。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08.JPG

蒼勁高聳的二葉松,兀自挺立在路旁。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13.JPG墓園山後突出的台北101。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14.JPG  白崇喜將軍的墓園:引用文化部官網

1.白崇禧將軍為民國時期重要的軍事家,以足智多謀聞名,素有「小諸葛」之稱,從北伐、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都建立重大戰功,並曾任中華民國第一任國防部長。民國38年白將軍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
2.民國36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期間,白崇禧將軍受蔣介石總統之命以國防部長身份來臺宣慰,揭示二二八事件善後處理原則,包含從寬處理、禁止濫殺、公開審判、不得逮捕學生、緊急撫恤公教人員及人民等,多人因此得保全性命,減低二二八事件造成之傷害。
3.白崇禧將軍信奉回教,其墓園內建築採諸多回教文化元素,為臺灣少見且具規模的回教墓園,代表多元文化的融合。牌坊及追思石碑內有蔣介石、陳誠、何應欽、于右任等人題刻詞句,深具歷史見證及文化價值。

民國52年,白夫人馬佩璋女士過世,白崇禧將軍於回教公墓內闢建「白榕蔭堂墓園」,為白將軍留學美國學建築之兒子所設計、大陸工程公司興建,殆民國55年白崇禧將軍過世後亦安葬於此,同葬時增添部分工程已列為台北市定古蹟。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15.JPG與逆光下的台北市高樓大廈對照,陰宅比陽宅多所綠化,環境幽美,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16.JPG循右線木柵南港方向。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17.JPG慈恩園生命紀念館。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21.JPG來到墓園的最高處,六張犁(崇德街)、木柵動物園、南港研究院路的三岔路口,取右走木柵方向。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24.JPG富德公墓辦公室。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23.JPG富德公墓辦公室前方廣場左側居高臨下鳥瞰美麗的墓園。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25.JPG

信義快速道路象山隧道木柵方向出口景色。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28.JPG群山環繞地靈人傑,好山好景好風水,慎終追遠先人長眠庇佑子孫。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30.JPG

山上的電塔也愈發顯得雄偉,國家的能源政策令人憂心啊!幾百億即將蓋好的核四封存不商轉,便宜的電力用什麼取代?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32_01後薄霧氳靄,山巒起伏,人生在世一輩子,到頭來也不過就是掙來這個小位子。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33.JPG生命終歸為自己找到出口?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37.JPG這一片的山頭如果都是陽宅別墅呢? 景觀第一排!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39.JPG大煙囪來湊熱鬧吧!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41.JPG繼續選擇福德坑復育園區前行,這裡過去是掩埋場,經市政府大力整治為廣闊的坡地環保復育園區,提供市民一個休閒去處,可惜無樹樹蔭可遮陽休憩,市民使用率不高,倒是遙控飛機愛好者的飛行天地。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42.JPG

 

從木柵方向上來的大門口景觀意象。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43.JPG

公園中名稱為太陽廣場的圖騰印象。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46.JPG原住民的圖騰點綴其中。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47.JPG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50.JPG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51.JPG福德坑復育園區大型原住民創作藝術三座。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55-1離開前眺望深坑方向群山環繞白雲出岫,景美溪出山蜿蜒而過。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57.JPG下山的坡道上遇岔路,左邊是轉進焚化爐高聳煙囪的道路。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58.JPG

下山後在萬福橋回望這隻木柵最高大的地標長頸鹿。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59.JPG橋下景美溪潺潺流水,經動物園、政治大學向西南流去。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60.JPG動物園門口,非假日遊客不多,遠方山巒點點纜車身影。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61.JPG景美溪左岸自行車0K起點。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65.JPG左岸自行車道上捷運木柵線列車進站。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72.JPG

適時有人散步路過,格主請其按張快門。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73.JPG逆光下的景美溪流經木柵景美間,兩岸人車分離,車道步道都整理得非常漂亮。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75.JPG恆光橋右側連接老泉里,後方山頭為政大校園。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77.JPG景美溪自行車道終點處,左側往新店溪自行車道。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78.JPG

跨景美溪通往新店溪自行車道便橋。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81.JPG午後選擇樹蔭下優閒看書的年輕人,背後櫛比鱗次的公寓大廈與交通要道的環河道路。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82.JPG

最近的新聞話題:蟾蜍山下的煥民新村,以下引用文化局網路文字:

大安區「煥民新村」位在公館蟾蜍山山麓,依據提報人所撰資料,「煥民新村」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19巷78弄3號等39棟建物,土地及建物所有權人分屬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及國防部空軍司令部所有。煥民新村39戶,由國防部空軍司令部依規定騰空點還給土地管理機關台灣科技大學,並於102年5月27日核發拆除執照,原預計於102年8月份動工拆除,後因文化聚落及建築等相關爭議而暫緩。

 

位於公館圓環附近,煥民新村沿山坡建築住家未經規劃而形成的自然佈局。煥民新村的建築配置為長條型,建築物狹小,且多有很大的加建,構造及材料均屬非專業營建;1950年代美軍協防台灣時的空間見證之一,雖然軍事建築或設施已不存,但仍有相關遺蹟可追尋。

 

由於煥民新村與蟾蜍山聚落共生,蟾蜍山標高128公尺,為台北盆地南緣之丘陵地,清領時期位處景美與新店地區進出北盆地的唯一要道上。當地隘口地形提供了軍事防守的優勢。蟾蜍山除了獨特的山城景觀,並緊鄰空軍作戰指揮部,在長期低密度使用下,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生態體系,且是台灣少數列管眷村與自力營造眷村同時並存並保留之地景樣貌,可呈現多元台北歷史變遷的地區,人文自然景觀非常豐富。

 

文化局於接獲提報後啟動文資程序,於103年3月10日組成專案小組進行文化資產價值鑑定會勘後,於今(7/30)提報大委員會討論,決議將蟾蜍山登錄為文化景觀,後續保存之規劃,將在山坡地安全前提下,以自然生態、集體生活記憶、學校後續活化運用為原則。

20150805蟾蜍山.jpg煥民新村路口廣場披露的文化看板,解說蟾蜍山為公館發源地的由來,很有可看性(請網友放大來看)或親臨了解公館的歷史,台北不需要太多蚊子館,具有歷史意義的人文景觀需要被保留。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83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84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85蟾蜍山下的眷村將提報為文化景觀,這三張照片說明了公館發源地過去的歷史與未來發展,請網友參考了解。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87.JPG蟾蜍山山頂為軍方管制,煥民新村的現況。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89.JPG

20150805崇德街天堂路_91.JPG引用文化局文章:

市定三級古蹟「芳蘭大厝」位於大安區基隆路三段一五五巷一七四號,是台北盆地四周近山地區僅存少數清代古宅之一,屋主陳家為福建泉州安溪移民,在清嘉慶十一年(西元一八0六年)建造芳蘭大厝,其後代又陸續建造另兩座大宅,分別稱為玉芳居與義芳居。芳蘭大厝的原始平面格局屬於三合院,俗稱正身帶雙護龍。它的建材採用台灣本地的石材與大陸運來的杉木與磚頭。外牆水車垛以泥塑裝飾,門額及窗上亦有泥塑字樣,雖經歲月腐蝕,仍可見其精緻之手工藝術。

 

1.為陳家開台祖陳振師創建於嘉慶十一年(西元1806年),為近兩百年之古厝,乃台北盆地拓墾史之見證。
2.建物採三合院配置,具清代原貌,其外並有防禦性石牆,反應當時移民建築之特色。

蟾蜍山與芳蘭大厝典故有興趣請再自行Google。

今天騎乘的路線不長,雖有越嶺坡道不覺吃力,騎來輕鬆愉快,雖會經過墓區,然心存誠敬何懼之有?又有這麼多的古蹟文物可讓我更加瞭解台北歷史,知性與感性充實了一下午的心靈旅程。網友也來騎騎看吧! 

 

     

  

 

 

 

  

   

   

arrow
arrow

    wat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